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1/2)●AIT 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AIT 西元1937 年,美國豪華郵輪「胡佛總統號」,於日本往馬尼拉航行的途中,在綠島外海觸礁。綠島居民發揮人溺己溺精神,將所有乘客、船員1,100 餘人營救上岸。嗣後,美國紅十字會為感念綠島居民的協助,於1938 年捐款興建綠島燈塔,加強海上航行安全。美國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故事,就此延續下來 ... 但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卻直到二次大戰後,方才開始清晰。對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而言,美國,是那個敵對的、甚且曾轟炸臺灣的國家。往後,時局遽變,國府來台,台美之間歷經各種時代的變數,幾經轉折。從結盟、援助、到斷交;這是一段充滿起伏與挑戰的過程。 多年後的今天,回首當時,記錄這些逐漸為人淡忘的故事。鋪敘出美國人在臺灣的蹤跡,瞭解大時代中,臺灣曾經如何與外界互動;美國人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為當時民風純樸的地域,注入異文化元素,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留下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看似化於無形的過往,其實早已不自覺地融入人們的點滴生活中。 本特展嘗試從人們的記憶、影像、文物的記錄裡, 捕捉1950 至1980 年之間,美國與臺灣的互動中,彼此的擦撞、火花與包容。也期藉此,以史鑑今,讓今日的我們更有智慧與能力,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因應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角色。 二次大戰後,隨著共產勢力在國際間的擴張,「反共 九份民宿」成為美國全球政治、軍事佈局的首要政策考量。針對戰後的中國局勢,美國原認為,甫經國共內戰的中共,威脅力有限,臺灣海峽應無立即危險,故以維持台海中立為對台政策原則。 直到韓戰的警訊(1950-1953)、艾森豪總統上台(任期1953-1957與1957-1961),美國重新考量東亞反共陣線的部署方式與臺灣的戰略價值,中華民國政府也積極爭取美國作為臺灣的安全盟友。雙方多次交涉後,於 1954年12月2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承諾協防臺灣、澎湖,但要求臺灣需配合美國的反共行動,不得自行武力反攻大陸。 美國於1949年政府撤退來台時,即引用「480公法」,提供臺灣援助。1954年雙方軍事同盟關係確立後,美國依協防條約,有系統的提供大量美援,用以執行軍事合作、穩定中華民國政權、促使臺灣經濟成長,最終目標在使臺灣自立。從此,美國得以讓臺灣有效協防反共,甚且配合生產美國所需之低價商品,作為美國解決剩餘農產品的出口市場。 美援以贈與、專款基金或對台貸款等方式,透過軍經援助支撐臺灣。總計自1949年至1963年底,美國提供36億美援,其中22億為軍援,其餘款項用於對台貸款、農、工、教育、社會醫療等不同項目;援助關係也使美國成為臺灣最大外資來源國與進出口貿易對象。 1-1:美援與臺灣經濟合作 美國在經濟方面?濾桶煽岱U極為廣泛,包括增加農工生產、土地改革、教育文化交流、改善醫療衛生、鄉村電氣化、開發森林與改良漁牧等。配合美援的協助,中華民國政府自1953年起,即開始以四年為一期,推動經濟建設計畫,致力於經濟發展。 美援資金特別集中於水電業和製造業,占臺灣基礎建設投資74%,而該項投資占美援資本援助的44%,居美援相關項目的第一位。在水利建設方面,特別是石門水庫之興建,是臺灣首次進行之多目標水資源開發工程;在肥料工業建設方面,美援補助磷肥、尿素、氮肥、硫酸錏等生產計畫與廠房機具建設,肥料產量因而大增;在交通建設方面,亦補助維修及擴充鐵路設備、公路工程建設(如西螺大橋)等。 台美雙方為有效執行美援計畫,聘請紐約懷特工程公司為顧問,該公司多位專家先後來台,主要負責審查原始計畫,如廠址、製造方法、成本與設備規格,並於計畫批准後,監督採購、安裝與操作等事,舉凡肥料、化學、紡織、林業、公路運輸、鐵路、糖業與電力各方面,均有美籍專家負責。除聘請專家來台,從美國引進技術的途徑,亦包括派員赴美。1951-65年在美援協助下赴美者,占出國深造總人數的65%,1966-72年由中美基金支助赴美者,更提高至91%,可見美援結束後,並未中斷技術的引進。 至於美援對臺灣的農村建設工作,大多透過農復會進行,甚少經由安全分署 有巢氏房屋直接辦理。1965年美援結束後,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援助臺灣的水產養殖產業,亦透過農復會。 由上可知臺灣之美援影響層面深遠,形成對美國高度依賴的局面,美國亦由此成功地將臺灣改造為對美出口的加工基地。 1-2:臺灣建設與狄寶賽先生 狄寶賽先生[1]為美援臺灣時期,對美援經費之運用與各種建設計畫案之規劃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狄寶賽 先生當年擔任懷特工程公司 (J.G. Whit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之高級工程師與指導顧問,而美援臺灣諸多建設工程均由該公司擔任規畫與監督。因此, 狄寶賽 先生與美援臺灣之建設,關係與影響力俱極深厚;因美援臺灣運作方面的研商必要之故,與多位當時的行政首長如陳誠、李國鼎等人多所共事接觸。 1-3:美援農產品 在台美互動經驗中,美援農產品始終是人們記憶的重點。 除了透過農復會協助臺灣農業生產技術的改良,美國大量外銷農產品至臺灣。而且根據「480公法」,無論國際小麥市場行情如何變化,臺灣需運用美國貸款,購買美國小麥。大量過剩的美國小麥與其他農牧產品,就此被運到臺灣。 美援食品不僅補充臺灣人的營養,影響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甚至改變了某些臺灣人的宗教信仰。透過教會系統,美援食品深入到各個窮鄉僻壤,美國麵粉與奶粉讓不少家庭得以果腹,也是學童最主要的營養來源之一;穿麵粉袋改製的衣物,是許多人的童年經 會場佈置驗。美國小麥協會跟臺灣的麵粉公會合作成立麵食推廣中心、烘培訓練班,教導麵食及西點麵包的製作。美國麵粉也帶動了臺灣的西點麵包業,有些城市開始出現西式麵包廠,還成了美軍麵包的專門供應商。 由於援助食品乃經由教會系統發放,有些臺灣人為領取美援食品而走入教會,因此當時參與麵粉等物資發放的天主教或基督教,被戲稱為「麵粉教」。 1-4:軍事合作 1-4-1 起始 韓戰爆發後,杜魯門總統下令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防止中共攻擊臺灣。不久,第7艦隊司令史圖伯中將及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上將造訪臺灣。 1950年8月5日至26日期間,美國派遣由阿隆索‧福克斯領軍的聯合調查小組,到臺灣檢視臺灣的戰備狀態及現況。這份福克斯報告,研究了臺灣軍隊所需要的軍事裝備、軍事訓練及軍事支援。由於這份報告,一支包括陸軍、海軍及空軍三個顧問組的軍事援助顧問團,由美國陸軍少將威廉‧蔡斯領導,於 1951年5月1日抵達台北,開始執行任務及軍事援助需求。 於1952年10月,美國軍事顧問團設立了福爾摩沙聯絡中心,負責協調聯絡任何可能軍事行動的計畫、準備及執行,並包括臺灣軍隊及美軍為共同防衛臺灣所做的聯合訓練。1955年4月,由太平洋軍區司令指派新成立的美國福爾摩沙防衛司令司令部接替福爾摩沙聯絡中心,福爾摩沙聯絡中心的名稱仍予以保留。直至 1955年11月1日,才改名為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 開幕活動1-4-2 金門危機 第一次金門危機 周恩來於 1954年8月11日宣布將解放臺灣,美國警告中國不得對臺灣採取行動,然於 1954年9月3日,中共開始砲轟金門,美軍顧問團金門顧問組艾佛列德‧梅登道普中校不幸殉職。接著於11月,解放軍戰機轟炸大陳列島。1954年9月,美國參謀聯席會提出對中國使用核子武器的可能性, 1954年11月23日,中共將韓戰期間中國境內被擊落的13名美國飛行員判處長期徒刑。不顧國內政治壓力,艾森豪總統拒絕轟炸中國或用美國部隊來解決危機。 1954年12月2日台美簽署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1月18日,中共部隊奪取一江山島。雙方持續在金門、馬祖及中國大陸沿海進行戰鬥。同年3月,美國公開聲明,考慮使用原子彈防衛金馬。 1955年5月1日,中共停止對金馬的砲擊,危機結束。 第二次金門危機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期間,中共對金門馬祖再次大規模砲擊,巡邏艇封鎖金馬,並宣布「解放」臺灣的意圖。此時,美國明確表示,支持臺灣保衛金馬。艾森豪政府派遣部隊前往臺灣,在臺灣及臺灣海峽部署大型海軍分遣隊、F -104A戰鬥機及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營。並增加對臺軍事裝備轉移,尤其是「響尾蛇」空對空飛彈,該武器證明是讓中共停止砲轟金門的因素之一。金馬島嶼守軍,從美國海軍艦艇護衛的運補船獲得補給;美國海軍飛機也協助臺灣空軍取得該地區的制空權。當美國與中國間的緊張情勢日益升高時,美參謀聯席會擬出對上海 太平洋房屋、廣州及南京等城市進行核子攻擊的計畫。在艾森豪總統警告美國將不會在「面對武裝侵略」時退卻,砲擊幾乎就完全停止。危機於 1958年10月6日解除。 1-4-3 越戰期間合作 特戰部隊合作 美特種部隊在太平洋戰區的部署始於1956年,但規模不大,且高度機密。其巡迴訓練小組分別派駐臺灣、泰國及越南等地的軍事顧問團。第一支特種作戰訓練小組於1957年抵臺,對臺灣軍隊幹部提供密集訓練,並定期來臺提供進階訓練。1960年,SFOD A-26特種部隊A-26分隊移防臺灣,基地在桃園龍潭。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東南亞國家開始受到共產黨擴張的影響,美國中情局及特戰部隊將臺灣當成前進作戰基地,進行作戰計畫的擬定、派遣情報員入柬埔寨、寮國及北越、執行民航空運勤務的飛行等任務。在1965年部署主要戰鬥部隊於越南之前,美國特種部隊已活躍於越南。臺灣「黑蝙蝠」中隊與美國同僚負責執行「南星計畫」任務。在 ,美國教官為「黑蝙蝠」中隊提供飛行、維修及軍械等方面的訓練。 特種作戰心戰合作 同時,美國心理作戰連參加台美間的特種作戰心戰演習。1965年,第7心理作戰大隊派駐「臺灣分遣隊」,作為與臺灣總政戰部、美軍顧問團及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間的聯絡管道。最著名的聯合演習是Operation Aumee, 第一次演習是在1962年6月,後續的演習一直持續到1973年。在美駐越軍事援助司令部司令魏斯摩蘭上將的要求下,1964年臺灣派遣一支政戰顧問團到越南 酒肉朋友,與美國的心戰大隊合作,為越南的政戰部門提供協助。 清泉崗空軍基地 美國空軍使用清泉崗空軍基地作為其支援越南作戰的主要空運中心。清泉崗空軍基地除了部署過第314部隊運輸聯隊、第374戰術空運聯隊和第4220空中加油中隊外,美國空軍輪流從部署在日本嘉手納和橫田空軍基地的第347和18戰術戰鬥聯隊,調派飛機前來。 1-5:公共衛生與醫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協助臺灣的醫療衛生,約略有三種管道,一是一般所謂的美援;二是美國在華醫藥促進會、中華醫學基金會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組織團體;三是宣教士等宗教團體。 美援對醫療衛生計畫之支助以防治傳染病(如瘧疾、肺結核等之防疫計畫)、擴充醫療衛生設施(如衛生院所的改建、公立醫院之增設及擴建)、改善環境衛生(如環境試驗所之成立、都市衛生改善與給水等)、工業衛生與安全(如工廠衛生及環境調查)等為主要內容。 這些計畫之實施,除美援款項之支用外,若干重要國際組織與非政府團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在華醫藥促進會、紐約人口局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等之合作協助,亦為計畫得以順利進行之要素。事實上,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華醫學基金會在美援進入臺灣之前,即關注臺灣的醫療衛生;1950年代起,美式的醫學教育,以及護理、公共衛生與藥學,都在美籍顧問與美援的影響下,逐漸成為臺灣醫療教育裡重要的環節。 除此之外,以宣教士身分抵台貢獻所學的美國醫事人員,不勝枚舉,這些人 東森房屋懷抱著宗教理想與熱情,走入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鄉地區,因此於屏東、花蓮與台東等地,仍存留著他們在臺灣耕耘的痕跡。 1-6:教育與文化 其後,隨著經濟計畫之推展,美援教育計畫逐步擴及普通教育、科學教育、視聽教育、家政教育、水產教育與科學研究等層面。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時,最初三年的經費即約需28.5億元,政府經費不足,因此由「中美經濟社會發展基金」撥款約7億元補助。 至於台美之間的學術交流,美國國會通過之「傅爾布萊特計畫」,至今獎助千餘位美國人士到臺灣講學、研究或進修,同時也獎助無數臺灣學者、學生、研究員及專業人士赴美攻讀學位、研究或實習。 除此之外,當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國人的仿效對象,無論在文化思想、文學、藝術方面,都以引進、探討當時西方新思潮為風尚。因此,由香港美國新聞處主導的今日世界譯叢,為台、港青年學子接觸西方新思潮,開了一扇窗;而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美國新聞處圖書館,成為戒嚴時期國人了解歐美國際資訊的主要管道。 美國新聞處不但介紹美國的文學、藝術、文化與科學新知,還提供臺灣本地的藝術家對外發聲的舞台。素人畫家洪通轟動一時的首次畫展,引發本土文化的深刻省思;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保羅泰勒等人精采的示範演出,也對臺灣現代舞的發展帶來影響;其所建構出來的美國文化氛圍,成為60、70年代臺灣文化知識分子經常流連倘佯的地方。 1-7:美式生活方式及對臺灣的影響 隨著軍援、經援而來,台美之間交?賣屋 y頻繁,許多美國人來到異鄉的臺灣生活。美國士兵與臺灣人之間,儘管語言不通,卻結下多年私交;不少美國技術顧問之配偶或教會神職人員,也在大專院校開設英語教學課程。他們的思想言行、休閒娛樂、與在地人民之間的互動,影響了臺灣人,使得臺灣文化更加多元。 因此,美國60年代的反越戰、民權等觀念,以及新潮電影皆大量傳入臺灣。經由音樂、書刊、影像、廣播電台的傳布,美國流行的嬉皮、搖滾樂、阿哥哥舞、迷你裙之風,亦同步吹拂至臺灣,也為封閉的臺灣社會掀起一股美式熱門音樂的風潮。 由於臺灣是美國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前哨站,台北中山北路及高雄七賢路上,曾一度酒吧林立,為駐台與越戰休假美軍帶來的特殊美式風光。此外,保齡球第一次出現在臺灣,即在高雄左營美軍顧問團內,該項娛樂運動可說是由駐台美軍所引入的。 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西洋食品也在臺灣日益風行。以美國人時常飲用的可樂為例,戰後初期臺灣即有可口可樂進口,但以供應美國使館人員與駐台美軍為主。美軍軍事基地附近的民間棒球隊,常與美軍棒球隊舉辦友誼賽,而贏家常是配備簡陋的臺灣隊伍,獎品則是當時臺灣仍很稀罕的可口可樂。(續) 【相關閱讀】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1/2)●AIT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2/2)●AIT透過中國人(Chinese)接觸台灣──評「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房屋買賣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ypvinn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